人物|刘怡:让所有的价值都有幸福的归属地
人 物
WECHAT ID: DEANPKU
关键词:教学卓越奖 经济学院 刘怡
编者按
“教学卓越奖”是北京大学为营造重视教学和奖励先进的文化氛围,促进教学质量提高而特设的奖励。
2019年北京大学教学卓越奖的获奖者分别为陈江、李康、刘怡、苏彦捷、徐怡涛、赵明辉。今天小编带大家走入经济学院刘怡教授的师者生涯。
2018年12月17日刘怡于经济学院北美论坛演讲
她亦师亦友,温暖率真,令人如坐春风,又语气坚定,掷地有声,是财政系师生的主心骨。她潜心学术,身体力行,一颗赤子之心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,为经世济民这一宏大使命写下注解。不徐不急,潜心耕耘,于无声处听惊雷,最质朴处最深沉,水到渠成,所有的价值都将有幸福归属,这是她的学术态度,也是她的人生态度。她就是经济学院财政系教授——刘怡。
实践哺育创新:学术梦想
刘怡坚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,用日积月累的调研经验辅助学术成果,挑战现存事物合理性,为现实经济提供创新解决方案。
刘怡在2019年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实践育人项目“财税大数据”中践行学术本土化,传达出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切。该项目由刘怡与刘冲老师一同开展,旨在进行数字经济发展后的税收问题研究。“我主要关心互联网发展后,数据导致区域间收入分配格局变化的问题。数据全方位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,展示着新的经济活动和价值分布状况。”除了通过项目来支持相关研究深入,刘怡还希望启发学生用新角度来看待税收问题。“我们带领学生去滴滴总部参访。滴滴改变了城市信号系统和公交规划方式,体现了数字经济本身的价值。滴滴的数据在北京上地,有一套技术系统和一套财务系统,但数据产生的价值该归谁呢?既然滴滴在全国400多个城市有业务,那么,滴滴产生的税收应该如何在全国各地分配呢?”
让学术梦想落地生根,在制度层面推动立法,则是“财税大数据”项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深沉的告白。刘怡的学术研究成果已经在一些领域服务于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,如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、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改革增值税地区之间分享原则的建议等等。 “我们还希望推动互联网企业,由原来卖的地方得到税收,调整为买的地方得到税收,这是我的学术梦想,二十年前提出这一主张时没人觉得可能得到推行,现在已经开始从讨论到落地了。”
2017年9月27日参加国务院营改增工作座谈会
这份潜心耕耘数十载的学术梦想,出发点是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增加更大的价值。“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完全变化,原来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争抢企业驻扎,但现在最重要的是谁来买东西。这样一来,财政支出的绩效会大幅度提高。根据消费者需求的生产才是有价值的,而且现在很多产品小规模定制,随人们收入水平提高,出现消费升级等等转变,财政制度变化都能带来很大的价值。”
理论与实践并驾齐驱,并由一颗赤子之心提供永不枯竭的原动力。这是由广袤的中国大地滋养出的一颗赤子之心,饱含纯粹的热忱、深沉的现实关切以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,孕育着创新的力量。
创新产生价值:培养人才
“我们要培养学生挑战理论框架的能力,这样他们才可能会成为创新型人才,学术才能繁荣,社会才能进步。”
自1994年在北大任教以来,刘怡老师打磨《财政学》课程二十余年,形成了纷繁精彩、开阔立体的课堂生态,由此引导学生探索并突破理论框架的边界。
刘怡以中国经济实况作为用之不竭的汲养地,在课堂中开展了税收案例分析、专题辩论、专家访谈、课堂模拟国债发行等教研活动。“公民税收意识调查”旨在引领学生感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税收问题,重塑税收意识。“ 法律上销售货物的人是纳税人,消费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承担税收。学生不认为自己交税了,但其实每一笔支出都含税”,刘怡组织学生去麦德龙,实地观察产品的含税价和不含税价,进一步带领学生了解产生财政幻觉的基础,树立监督意识。“缺乏税收意识,就不可能产生对支出的监督意识。”
同时,刘怡邀请长期参与立法的专业人士进行课堂讲座,讲座内容如各省针对地方财政的冲突触发点、中央与地方关系、分税制产生的背景等等,每每让学生大开眼界。此外,课堂专题论坛紧扣当下热门财政话题,学生分组后代表不同立场发声,围绕现有财税体制是否合理这一质询,他们懂得了疑惑积累以后要敢于挑战惯例,学会在复杂处境下倾听并权衡异见,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是每一位选课学生心中最璀璨的火光。很多类似的课堂经历,教给学生们的,其实是在更长远的未来,保持质疑能力并寻找新的可能。
刘怡指导本科生科研,也有自己的一套经验。“我主张学生从身边生活找题目研究,准备三四个题目来和我交流,判断能否进一步量化想法。”刘怡相信,学生身边的问题,往往是自身感知、疑惑并有解决动力和能力的问题。“我有一个学生是茶农的儿子,我会启发他思考茶产业的产值与销售、利益保障等问题。”刘怡还与其他老师组织培训班,教授学生数据分析技术和研究构建过程。授人以渔,为的是让学生有动力、有担当,完成属于自己的创新项目。
2016年4月8日刘怡在天津蓟县调研
在教学指导中践行创新理念,正是刘怡的初心。“我们国家所处的这个时代为学生成长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源,如果我们培养不出创新的人才,那将是很遗憾的。”她也鼓励学生坚守理想大胆创业,要敢于接受挑战,做到顶天立地,“学生如果什么都想要四平八稳,过分在意绩点,连选课时间都费心耗时地策划,是不太可能会有太大成就的。勇敢才能创新,创新才有精彩。”
价值归于德育:幸福境界
“我带学生去饭馆,学生对老师很尊敬,但喊服务员时却很不尊重。平等对待所有人是我们应当一以贯之的常识和原则,我们应该发自内心感觉自己的微小,不同岗位的人只是分工不同,但每个人都应该是快乐的。”
刘怡在日常生活中,始终向学生们传达这样一种认知:物质不应该作为衡量一切的指标,社会分工亦不是。
那么幸福感来源何处?财政系发起的公益实践项目“财童计划”,尝试解答这一问题。每年暑假招募的志愿者们,在偏远山区进行中小学支教和扶贫调研。“每次外出,离开学校的熟悉环境,就能学到很多东西。志愿者们驾驭课堂、传递知识都是需要自己思考和设计的,需要内心的热情。”除了能力的培养,志愿者们会领悟到“生活中不只是钱重要,还有很多值得感动的东西”,刘怡期望学生意识到“满足是多元的,唯独钱带来的满足是低级的,一旦满足很容易失去方向。生命中很多事会带来快乐,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快乐”,进而更多地思考如何回馈社会,在回馈中体现自己的价值,寻找自己的热爱。
进一步讲到学生如何寻找自己的热爱时,刘怡十分感慨,“我看学生,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。我发现很多学生一方面特别骄傲,一方面又特别自卑。但大家真的应该去想自己适合什么,喜欢什么,不能盲目自傲也不能妄自菲薄,要张扬个性活出彩,不能人云亦云。我看学生太多,很感慨。你也许没有必要那么多的焦虑挣扎,但你需要一个投入满腔热情的事业,不犹豫不徘徊,专心在你选择的领域耕耘。”
为毕业季准备的明信片,有刘怡拍摄的燕园四时景。“无穷的远方,无数的人们与未名湖畔的出发典礼连接在一起。此刻,人类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,所有过往,皆成序章。”对生活的热爱常常在点点滴滴之间 ,德育的熏陶也常常润物无声。时光可以见证,唯有更大的气度和德性才可以长久承载更重的责任,我们创造的价值都应该有也可以有幸福的归属地。
在实践中哺育创新,从创新里迸发价值,为价值找到幸福的归属,这样的过程并不容易。潜心耕耘,敏锐批判,热忱回馈,正是刘怡带给我们的解答。
受访老师 | 刘怡
记者 | 赖钰 田艺萱
文字 | 田艺萱
编辑 | 赖钰
本文图片来源于受访者
推 荐 阅 读